极致践行,用一辈子成就匠人
作为全世界年纪最大的三星主厨,小野做寿司已有五六十年之久,即便如此,他依然对寿司充满了想法。在自己不断追求极致之外,他也严格要求着自己的徒弟。《寿司之神》中就讲到了他带学徒的故事。作为小野的学徒,首先要学的是拧毛巾,毛巾很烫,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手很容易烫伤。只有学会了拧毛巾,学徒才会被允许碰鱼。然后,学习用刀、料理鱼。
这样的基础训练需要十年的时间,之后,徒弟才能煎蛋。可是要达到小野的标准并不是那么容易。当学徒以为自己练习煎蛋够久可以通过师父考验的时候,小野却一直觉得不够好。直到4个月煎了200多个蛋之后,他才终于煎出了一个合格的“作品”。
如果是你,你愿意花10年的时间学习拧毛巾、用刀、料理鱼吗?又或者,你愿意用4个月的时间去学习煎蛋吗?
而这,就是名为“匠人”最基本的态度,用一生的时间,在一件事情之上,做到极致。它看起来似乎与我们目前生活的这个信息快速迭代的社会有点格格不入。所以,我们之中有多少人真的愿意承受常人难以忍受的孤独和寂寞,去潜心修炼呢?
当年,范冰冰和李晨公布恋情的时候,“我们体”刷爆了朋友圈;鹿晗和关晓彤公布恋情的时候,微博陷入了瘫痪;而这一次,赵丽颖和冯绍峰结婚的消息一公布,“官宣体”不仅刷爆了朋友圈,也让微博再一次陷入了瘫痪。
流量为王,信息的迭代,行业飓风瞬息万变,当你想要抓住它的尾巴乘风破浪的时候,却发现它大势已去;下一阵风吹得更为猛烈,却又很快消失不见。那么,问题来了,你愿意去追逐潮流,还是引领潮流呢?
云起云落,我依然在原地
前些年,提起“古琴”的时候,有人可能会说:我知道古琴,是俞伯牙和钟子期“知音”故事的由来;有人可能会说,我知道啊,《六指琴魔》里面的那把琴不就是古琴吗;有人也可能会问:古琴还没有失传吗……
随着古琴2003年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在奥运会上的惊艳亮相,它的知名度直线上升,由此走上了“复兴”之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去学习古琴;日益增多的雅集之中,古琴成了必备的乐器;当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喜爱而在斫琴的道路之上,一走就是几十年。
“人是很容易消失在尘土之中的,而一张古琴,如果你用心去做,喜欢的人精心打理,可以传承千年。一张琴的存在,实际上是一个人态度的印证。”斫琴十年的古琴斫琴师隋意扬如此说道。
曾经,他陷入瓶颈,怎么都制作不出自己理想中的完美素髤,于是,他带着自己做的琴的照片去清华美院拜访漆艺老师,经过一番努力,他终于争取到机会和老师学习日本的素髹技术。在不断地磨炼之后,他终于做出了自己理想中的完美素髹物什。而现在,他又开始研究古琴的音色,希望能改变古琴“三步之外,不闻其音”的弊端。
在古琴热度的弥漫之下,隋意扬将外界的诱惑抵抗在了门外,依然坚守着自己的速度和节奏,两年斫琴六七张,以期“死了之后,有一个东西能够躺在博物馆里”。
与隋意扬的坚守一样,剧装店的高老师在剧装这个行业也有了一些年头,她曾是京剧的繁荣时期的见证者,她也接受着它现在的衰落。唯一不变的是她依然坚守在原地。
曾几何时,高老师店的隔壁是一家卖京剧头盔的店。有一次,她在串门时发现店主将一个旦角儿的马鞭卖给了一个来买老生用的马鞭的顾客,她私下指出了店主的错误。店主却反而笑话她:“高老师,您太认真了。您要是干三年还这么认真,我就佩服你。”“三年?我干三十年也得这么认真。干这行就得有点轴劲儿。”后来,那家头盔店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而高老师的剧装店依然经营着。
难能可贵的是,在她长期耳濡目染的熏陶下,她的女儿大学毕业之后开始跟着她一起做剧装。除了继承妈妈的事业,她也继承了妈妈的轴劲,认为京剧是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它是崇尚极致唯美的,在舞台之上容不得半点瑕疵,所以是“一点都不能走样的”。
在我们未曾注意到的地方,总有那么一群人,用自己的方式热爱着“手艺”这一件事。在中国,也有很多匠人和小野二郎一样穷尽一生,坚守着自己的手艺,即使默默无闻,不被更多人所知。在这个浮世之中,他们依然坚守着自己的本心,在多年的云起云落之间,成为了工业化时代中传统文化的守护者。
二十四象,即人生万象
斫古琴的隋意扬和做剧装的高老师,作为“手艺人”,他们的故事被记录于《不向手工说再见》这一本书中。
如果说你觉得他们的手艺故事离你的生活是有距离的,那么里面踏踏实实、安静为客人剪头发的理发师林浩的故事;因为喜欢画画而走上独立设计之路,拥有自己淘宝店的孔孔惟的故事;赶在清明之前,起早贪黑制作碧螺春茶叶的叶叔叔的故事,则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熟悉的手艺人们的故事。
在运营“匠人志”公众号4年半的时间中,主理人成成分享了900余位匠人的故事,介绍了他们手工艺,展示了他们的作品。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手艺人的工作和生活态度,和手艺人成为朋友。成成策划了《不向手工说再见》这一本书。
作为本书的作者,资深手工爱好者、80后自由作者阿木,从古琴之乐、一身行头的分量、书写的背后、十平米的旧时光、剪头发还是剪心情、衣服的温度、印刷之美和一杯茶的味道等8个部分去记录了手艺人的生活。24名手艺人通过自己的角度去讲述不同环节、不同视角下不同的感受和领悟。
在这些故事中,因为每个人的坚持有所不同,每个人的方向有所不同,所以他们的观点也有相悖的地方。而这,正是传统手艺与现代化式的手艺碰撞之后擦出的火花。
比如雕版印刷技艺的普及者“雕版哥”王璐会选择用机器雕刻来雕版。对于他来说,如果需要等两年,花费80万元的价格才能得到一幅光绪年间的雕版观音像,那么他会选择通过11个月的研究,利用机器刻出这一幅作品。
“或许,传统印刷技艺需要能够深入的新生力量,也需要多元的推动力。”这是阿木写在“印刷之美”这部分开始之初写下的一句话。
书中的24个故事,“呈现出来的只是生活中的‘二十四象’”。可是这二十四象,仿佛又已经涵盖了人生万象。手艺,就是生活在每一个角落。当这些手艺人的故事从生活中被剥离出来的时候,我们曾熟悉现在又陌生的画面和场景被拿到了放大镜之下,人们对手工的热爱和坚持,依然产生着源源不断的生命力。而这生命力,是可以让这些文化传播开来传承下去的。
当我们不再听到钟表滴答声的时候,岁月成为了一段被遗忘的时光;当我们不再看到裁缝量体裁衣的时候,均码遮盖了穿着者身材的光芒;当我们不再闻到木版画油墨味的时候,印刷遗留在了“四大发明”的记忆之中……而古琴那旷远而悠长的声音,如恋人的絮语一般穿透了漫长的等待,提醒着你手工艺人们纯粹的热爱和坚韧的执着。他们对物的执着,对人的尊敬,对生活的向往,对手工的美好愿望,都被记录在岁月的每一帧美好之中。
每个爱手工的人都有故事,用一生做好一件事——这本身就是一件引领潮流的事情;这本身就是人家敬重你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