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珠穆朗玛网

珠峰脚下有她专属的厕所 “90后”女孩王顺利的别样人生选择

发布时间:2019-11-14 16:54:10  来源:转载  编辑:佚名
 “和西藏的结缘,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个世界,让我意识到在生命有限的时间内去完成想要完成的心愿,个人的能力虽然有限,但也有改变世界的可能,我坚信,梦想和成长是我们值得坚守的东西。”——王顺利

洁白的哈达是藏区的礼节,村民们借此表达对王顺利的感激之情。孩子拿到王顺利送来的毛绒玩具,开心得合不拢嘴。

买不成的新衣服

大学毕业后孤身一人来到拉萨定居,一心一意地做公益,每天穿梭在泥泞路、无人区中……这是一位94年女孩的别样人生选择,她叫王顺利。

整理各地爱心人士寄来的物资是王顺利每天的主要工作,她需要不停地去重复蹲下、站起、抬胳膊、装包的动作几万次,再把物资一箱箱装车,驱车几天甚至十几天进村,冒着严寒酷暑分发到每个村民手里。“每次去村子里都很远,路上又不好走。司机没办法一个人开车到目的地,我就学了开大车,就是为了路上能跟司机换着开,轮流睡会儿。”王顺利至今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开大卡车心跳腿抖的样子。

王顺利告诉记者,因为无数次地伸胳膊抬重物,自己的肩膀和腋下最近很疼。问她为什么不及时就医,她说:“村里的孩子老人都等不起,他们等着我给送去过冬御寒物品和上学的学费,回家看趟病成本太高。”

从最早珠峰脚下的一个小村落,到现在散落在高原上的230多个村子,都是王顺利经常要去的地方。“近的可能两三天能到,远一点的要十几天。”每次她都要攒够一大车,然后自己包车运过去。

去那些村子经常会经过无人区,没有信号,也没有吃的、喝的。渴了,有时就吃山上的雪,饿了,就吃自己带的压缩饼干。今年中秋,王顺利为村民们采购的400多块月饼,自己没舍得吃一块。“他们原来不知道中秋节,也从来没吃过月饼,那天村民们都特别开心。”发放完当天的物资,回来的路上,还饿着肚子的王顺利随手啃了个干馒头充饥。

再过几天,王顺利就25周岁了,她不好意思地说,工作以后也没舍得给自己买过一件新衣服,现在身上的衣服都是从捐赠衣服里挑出来比较合身的。

“本来拿到奖金前下决心一定要给自己买件新衣服,但最后还是没买成。”王顺利笑着说,“钱都用来给村里老小置办过冬用的冬被了,还不够用,新衣服就再等等吧。”

连王顺利的家人和朋友都不理解她为什么要为那些原本素不相识的人付出这么多。“之前也有同学听说我做的事想过来和我一起干,但很多人半路就折返了,他们觉得太苦。”王顺利说,自己做这些的想法很简单,“应该有人为这些淳朴的村民们做些什么。”她去西藏后开了个微信公众号,记录她做公益的一点一滴,命名为“雪域微晨”,她说,“希望自己成为雪域高原的那抹晨光。”

与西藏结缘于一句孩子的承诺

王顺利13岁时,第一次知道了珠峰脚下的那个村庄。那个村庄,比她所在的甘肃通渭大山里的村子还要穷。

因为家里穷,兄弟姐妹又多,王顺利很小便帮着家里务农。“上初中时离家远,爷爷整修了一辆捡来的破自行车给我用。”王顺利回忆,“一次自行车胎破了我又没钱修,就留下来给修车铺当了一天帮工,也是那时候认识了一起打工的藏族男孩格桑。”

格桑告诉王顺利,他的家在珠穆朗玛峰脚下,家里有11个孩子,他辍学是为了出来挣钱供弟弟妹妹们上学。

那时的王顺利,不知道怎么从甘肃的大山走到珠穆朗玛峰,但她知道不能上学的滋味儿。那一天,她跟13岁的格桑说:你回家去吧,以后我供你上学。王顺利告诉记者,“当时这句话并不完全是义气话,我在心里盘算过,每次攒5块10块是没问题的。”

“那时候晚上9点半放晚自习,因为学校没有宿舍,我在外租房,房东每天11点停止供电,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每天晚上,王顺利用这个时间,拿着手电筒去外面捡饮料瓶。王顺利担心格桑一家心理负担大,在信里写下了一个善意的谎言,她说自己学习很好,寄过去这些钱都是学校给的奖学金。

每当攒够50块100块时,王顺利就给格桑汇过去,就这样汇了11次,没有一封回信。“当时准备放弃了,因为不知道自己好不容易攒的钱格桑能不能收到,会不会石沉大海。”就在这时,格桑的回信如期而至,信里格桑的激动和感激之情给了王顺利一剂强心针,她开始扩大自己的爱心辐射面,把能力范围内的更多物资寄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2013年,王顺利19岁,这年她考上了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大学时候做了很多兼职,工地搬砖、街头发传单、推销商品,我都干过。”那几年,王顺利勤工俭学挣到的钱,加上成绩优异拿到的奖学金,攒起来有7万多,基本上都用在了格桑的家乡。她还在学校发起倡议,向同学们征集衣服、被子、课外书籍、学习用品,一切她觉得这些都是“格桑们”能用得着的东西;她建了一个群,把支持她的爱心人士聚在了一起;她还找到酒泉的公益组织,寻求到更多的帮助……

王顺利公益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歇,但当时读大二的她心里有些“寒意”,因为格桑已经2年没给她写过一封信了。“最开始帮他,帮这个村子,从来都不是为了他们的感谢,但当时自己还小,本能地想感受到一种人性的温暖吧,想‘听一听’成年后的格桑在忙些什么。”王顺利说。

然而这“寒意”在王顺利心里留存的时间并不长,一束暖光便照了进来。大二一开学,她在校园里遇到了格桑。原来格桑在经历了两次高考失利后,第三次铆足了劲儿,考取了和王顺利同一所学校。

格桑大学毕业后本有机会留在甘肃或拉萨做一名公务员,但他最终选择回到了家乡,在那个珠峰脚下的小村子当老师去教更多的孩子们。他对王顺利说,“姐姐,你尚且能为我的家乡做到如此,我生在那长在那,没有理由做得比你更少。”

“公益路上,我的获得远胜于给予”

王顺利现在想来,她决定来到西藏是因为自己大学时那场说走就走的旅行。2016年4月1日结束大学的最后一次实习,王顺利决定到那个早已和自己结下深深不解之缘的村子去看看。“本想只是去看看之前捐助过的爱心包裹村民们都是否收到,毕竟连续邮寄了7年,没有一张照片的反馈。主要还是想实地看看,那里最缺什么,这样以后帮扶就有个针对性和方向性。”

“当时去村里几乎没有路,摩托车都过不去,我就靠走着,沿路问了很多的人,用了13天的时间,才到了那个海拔5100米的村子。”王顺利回忆说。

“当时说了自己的名字,没想到村里人都知道,他们的热情出乎我的意料。”由于土地贫瘠,当地人主要以青稞作为日常口粮。王顺利试探地问是否有土豆,格桑的家人立马背上一袋青稞粉去别的村子换,那趟往返要近200公里,而那袋青稞是一家人一年的口粮,却只换来5个拳头大的土豆。这些都是王顺利后来才知道的。

那里10月份就已入冬,天气很冷。晚上,格桑的家人把家里能找到的被褥全都给了她——第二天清晨早起,王顺利看到他们一家和衣睡在地上。“当时眼泪就在眼眶里打转,第一次去村子的4天,我想我毕生难忘。”

那4天,王顺利还去了村里的学校。“第一次给孩子们梳头发,一个女孩问我梳子是什么,她没见过,我一下子眼泪就出来了。14岁的姑娘从来没梳过头发。”王顺利说,这样一次次的感动和悲伤交织的4天,她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我知道一个人的力量太有限,但如果谁都不做就更少的村民能走出大山。于是,我就留下来了。”

大学毕业后,王顺利孤身一人,告别家乡,到了西藏,把拉萨作为爱心中转站,把珠峰脚下的村子作为爱心终点站。王顺利最初在拉萨找了一份工作,但是,各地寄来的爱心物资,她要去取,去整理,再把它们送出去。“经常需要请假,后来投入公益的时间越来越多。”现在,王顺利的主要收入来源是通过在网上卖藏区特产,或者在假期做做家教。“每天太忙了,几乎没有凌晨两点前睡过觉,但觉得充实又快乐。”

“我刚去的时候,他们给了我一桶泡面。在他们看来,自己没有见过的东西就是好东西。那是游客留给他们的一桶泡面,给我的时候已经放了5年了,但是他们就一直留着,说是等家里来了尊贵的客人才会给。”这让人心酸,但让王顺利为之感动不已。

前几次往村里运米面油,村民们也都留着不吃,等王顺利来了才拿出来。“我告诉他们我不喜欢吃这些,他们才舍得自己吃。”村民们不会做米饭炒菜,王顺利就一点点教他们,他们都夸王顺利做的饭香极了。

许是和西藏,和珠峰脚下的小村子确实缘分不浅,王顺利用4个月的时间就学会了藏语。“之前都要靠翻译,但去很多村子一时半会也找不到,全靠比划。”

刚去时,村子里没有路,就在石头上走。王顺利有一次扭了脚,一位村民走在她前面,把一块块石头捡起来扔到两边,一直给王顺利捡了一条路出来。

王顺利说,藏鸡蛋是那儿的特产,个头特别小,一沾水就会坏。有一个80多岁的老奶奶,拄着拐棍,200多公里走了一个多月,平生第一次到拉萨,就是为了给她送7个藏鸡蛋。“我照顾了她一年多了,每个月给她送药给她送吃的。”

村里没有公厕,上厕所是王顺利每次送物资最头疼的问题。后来,村民用泥石流从山上冲下来的石头,给她建了一间专属于她一个人的厕所。

“他们会给予他们所认为最好的东西当做感谢,这就是最淳朴的农民。”王顺利有些哽咽,她说,自己在公益路上收获的远比给予的多。

“像这样让人很感动的事情特别特别多,这个理由足够让我坚持下去。”王顺利说。“小小的梦想,和西藏一起成长,逆风的方向最适合飞翔!”王顺利曾这样总结自己在西藏的收获和成长。(记者 郭帅)

相关文章

赞助商推广位
Copyright © 2014-2019 版权所有 珠穆朗玛网 Zhumulangm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運營商:珠穆朗瑪科技香港有限公司 中国大陆地区代理商:上海远方的田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责任及知识产权声明

客服电话:中国大陆区域商业及非商业联络电话:(0086)021-34121912 客服短信/微信:13001008844 客服QQ:2244178844